儒家乐教 乐化德性——东林书院举办“儒家乐教的当代传承”国学讲座
发布时间:Wed Nov 15 00:00:00 CST 2017| 作者:
地点:无锡东林书院 时间:2017年11月11日
为了让无锡广大传统文化爱好者汲取国学文化的滋养,继承和发扬国学经典,东林书院于2017年11月11日在道南祠举行“儒家乐教的当代传承”国学讲座。本次讲座由苏州大学哲学系副教授朱光磊主讲,主旨内容为“儒家乐教的当代传承——唐调吟诵的心性原理与实践方法”。
朱老师从儒家乐教与心性体系三个维度做了个深入浅出的阐释。儒门中礼乐陶冶人的性情,古文、《诗经》、《楚辞》、儒经、诗、词、曲均可吟唱。乐教失传的民间说法不一,但统一来说,孔子教学生乐教的根本精神,是活泼泼的气象,通过艺术来进行道德教育。艺术和道德是一体的,从孔孟到明清均有这个传承。乐教之基本准则就是由情气之感通连接普遍性与差异性。
“唐调”是中国第一个以姓氏命名的吟诵调,由清末理学家、古文家、教育家唐文治(1865—1954)先生所创,是根据清代第一文派——桐城派古文理论创造的读文法,在原有江南吟诵调的基础上结合桐城派理论所创,唐先生提到:“今日讲求教育之法,务以敦崇品性涵养性情为宗旨。而感发性情之要,当以读文为根本。文章音节应古时乐律,有抑扬吞吐抗坠敛侈之妙。”朱教授不仅讲解了唐调吟诵的理论依据和炼声法,在实践方法上,经文、古文、楚辞、古风、词都有所不同。为了让大家更好的理解,朱教授现场吟诵了诸葛亮《前出师表》,简单旋律重复吟唱,体现阴柔韵味和章法,其声庄重古朴,生动形象,回荡耳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