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品格的磨砺——汪鹏飞讲座实录
发布时间:Fri Apr 21 00:00:00 CST 2017| 作者:
2017年4月19日下午,在“远去的风景——汪鹏飞油画作品展”开幕式之后,汪鹏飞向现场观展的美术界同行以及美术爱好者作了题为“精神品格的磨砺”讲座。以下为讲座实录,分享给大家。
油画家汪鹏飞说他的油画创作之路是从写实到表现性,最后精神性的绘画成为他的艺术理想。他说“真正的优秀艺术家终其一生都在修炼自己的精神品格,远离媚俗,走向朴素与神性”。 许多年来他用创作实践去表达对精神性绘画的理解,在这个过程中,不断锤炼和提升着自己的精神品格。他把自己的创作概括为四个阶段,分别为“历史的回声”、“记忆之城”、 “苍茫气象”和“现场的启示”。
一.历史的回声
在“历史的回声”这个阶段,他迷恋综合材料的表现与德国艺术家安塞姆•基弗作品中的那种对历史的反思和对现实的关注,从而形成这个时期的主要格调,如山西平遥系列作品是他以综合材料的当代语言表达历史题材的初步尝试,也是走向精神性绘画的开始。他形容了当时作画时的心境“在反反复复的抹去重来中,推倒重建中,在情绪的失望与惊喜变换中,心里的艺术形象开始慢慢显现”。
《历史的回声之四》 140x180cm布面油画2007年
二.记忆之城
任何一种创作语言方式都有其独特的魅力,同时也伴随着局限性。在享受了综合材料的创作方式一段时间之后,综合材料所带来的神秘感逐渐消退,而它的局限性也一点点显露。他逐渐开始留意用朴素的语言来表达艺术家观念的“社会风景”。“记忆之城”系列创作于“历史的回声”系列之后,题材是古城和遗迹,但是更偏向于宏大的景观。“‘历史的回声’多运用综合材料进行创作,‘记忆之城’开始我逐渐回归传统油画的方式,试图运用最朴素的方式来表现古城和遗迹。”他说道。
《记忆之城之一》180x200cm 综合材料 2009年
《记忆之城五》 50x60cm 2009年
《殇》180x200cm 布面油画2010年
《残冬》150cmx300cm 布面油画2012年
三.苍茫气象
“记忆之城”的《殇》、《残冬》等等作品记录的是他对往昔的感怀或对现实的关注,是前一个阶段的延续和新解。汪鹏飞有一段话是很好地注解了这些作品:“我逐渐实现了语言方式的转变,从制作式的半抽象化转向更直接更朴素的表达方式。更重要的是在作品的精神气质上有了进一步的提升。宏大、壮阔、浑厚、苍凉、悲壮是我的精神诉求,作品总体上流露出‘苍茫的气象’的特质”。
《远去的风景》150x180cm布面油画 2014年
《墙里墙外》150x200cm布面油画 2014年
四.现场的启示
关于写生,他引用艺术家徐冰的一段话:“素描训练不是让你把一个东西画得像,而是通过这种训练,让你从一个粗糙的人变成一个精致的人,一个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 他认为作为一个具象画家,写生是一种本分,写生不仅作为一种训练的手段,也是一种独立的创作方式。他被艺术家卢西安•佛洛依德、安东尼奥•洛佩兹•加西亚、卡特林等写生作品打动,进行了大量的写生作品创作,如甘南、云冈石窟系列。他说体会了现场写生的魅力,积累了在室外创作大画幅作品的经验,也领略了其中的甘苦,感受到艺术创造的伟大,体会到超越现实的愉悦,使自己的灵魂得到了净化,对梦想增强了信心。
《石窟•家园之二》 150x180cm布面油画
《秋莎沃野1号》150x180cm 布面油画 2016年
回顾完四个艺术历程,他感言:“在一个物欲横流的时代,身处当代纷繁复杂的艺术生态中,一个青年艺术家如何直面当代艺术的复杂状况并作出自己的宏观判断,如何选择自己的艺术道路,是一个很难清晰回答的问题。但是,无论观念怎样变化,媒介怎样更换,形式怎样创新,对精神性的诉求将是永恒不会过时的。特别在绘画艺术当中,精神品格依然是品评作品优劣的重要标准。所以,对精神与品格的追求和磨砺将是一个艺术家一生的工作。它即包含对中西优秀文化传统的学习,也体现对当代社会的关注,更应该抱着开放的心态努力创造具有时代精神的艺术作品”。
- 上一篇: 【活动招募】语商是什么?等你来感受!
- 下一篇: 我馆召开2017年中标图书供应商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