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樊锡刚“江南之南”在无锡美术馆展出

发布时间:Thu Dec 07 00:00:00 CST 2017| 作者:


地点:无锡美术馆 时间:2017年12月2日-2017年12月17日

 

      12月2日10点,由无锡市文广新局、民盟无锡市委主办,市美协、无锡美术馆承办的“江南之南——樊锡刚中国画作品展”将在县前西街79号的无锡美术馆(无锡市书画院)开幕,展期15天。已过知天命之年的樊锡刚画了三十多年的画,参加过不少国家级联展,唯独没有办过个人画展。这是他的水墨在家乡的集体“首秀”。“江南之南”特指吴山越水,樊锡刚希望通过他的这60件作品,让更多人明了新江南山水。 


 

三十年磨一剑主攻江南山水



  樊锡刚生长在无锡,爷爷是上海有名的老中医,写得一手好字,与海上名家多有交往。别人眼里医生开的处方像天书,可樊锡刚从小就看得懂爷爷的字,爷爷还会跟他讲怎么写。樊锡刚的父亲毛笔字也写得很好,耳濡目染下,他打小也喜欢上了写写画画,但家人并未刻意往书画方面去培养他。上学那会儿,樊锡刚最头疼的是英语课,老师讲的听不懂,他就在下面画老师的肖像,直到老师揪起他的耳朵。在樊锡刚身上,完美实践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工作后,樊锡刚在单位里做秘书,1985年底结识了无锡市书画院专职画家王福元。也就是那时起,20岁的樊锡刚开始习画,主攻江南山水。

  樊锡刚的艺术刚起步时,深受无锡名家华士清的影响。他特别喜欢华士清作品中那爽洁、灵动、飘逸的感觉,便追崇起华士清的风格。樊锡刚仔细观察华士清的作品,认真揣摩、领悟,期间也得到了华士清的指点。华士清建议樊锡刚多写生,从现实场景中去领悟笔墨真谛。王福元也告诉樊锡刚,“吃透一家后转益多师”。得名家指点,樊锡刚很是受教。平日里,从事文史工作的樊锡刚工作繁忙,他的作品大都是凌晨4点动笔的。周末闲暇时,他会到太湖边写生,江南六大水乡他早已跑遍,吴中的东山、西山他去了不下两三百次。每次去,樊锡刚都会静静地待上两三个小时,带回现场速写,为创作注入生气。



  画友眼中“仙化的江南物象”



  渐渐地,樊锡刚的画多了自己的气息。他也悟出一个道理:笔墨功夫可以锤炼,对生活的领悟则需要学养的沉淀。樊锡刚是位文史研究者,饱学文史的他结交了不少文人、大家,彼此亦师亦友,令其眼界大开。樊锡刚把他学到的、悟到的统统实践在他的笔下,他的画不造作,写真情,是他人品的自然流露。在樊锡刚看来,自己的火候不够,还未形成个人风格的时候,绝不敢办个人画展。如今,他通过自己的不懈努力,终于形成了自己的笔墨语言。樊锡刚的画友、市美协会员龚伟直言,樊锡刚的画呈现出一种难能可贵的“仙化的江南物象”,虚实相映、空濛意远,透出其深厚的艺术功力。

  大凡从事山水画创作的画家,都力求在作品中体现出一定地域的特色,并运用自己的笔墨语言营造出令观者心旷神怡的艺术美感。龚伟认为,樊锡刚的画作,也同样贯彻了这一意图,呈现出三个方面的独特表现力:其一,图式独出机抒而又空灵清逸。他的构图形制,有法亦无法,狂放而细润,虚实相生和谐。其二,笔线古道而又轻快沉稳。他笔下的江南民居、亭台廊榭、古桥渔舟等物象元素,均是通过简洁酣畅、枯湿交融的墨线勾勒而成。其三,墨色淡雅明快而不失物象原味。他通过妙用墨、色,为人们真实地宣介了江南水乡住民行事做人的平实态度,以及中庸立身处世的人生哲学。



  “新江南画派”别具时代新意



  樊锡刚之所以能够形成如此“仙化的江南物象”,离不开他对江南历史人文精髓的深刻感悟,以及对当代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的赞许。樊锡刚提出,当前江南画派锐意推陈出新,时代风貌与崭新意蕴别具,可称之为“新江南画派”,王福元觉得这个提法很妙。隋展子虔所绘《游春图》 被公认为中国现存最早的山水画,樊锡刚认为,自此可视为江南画派的起点。1600多年来,江南画派经历了不断的演进和传承,代有大师,巨匠辈出。就艺术风格言,江南画派一是以江南绵山秀水为表现题材,作品多呈现温润、秀逸、空灵的风貌。二是以表意为创作内核。三是以笔墨为重要载体。四是以整体素养为艺术支撑。

  那么何谓“新江南画派”?樊锡刚解释,这是指当代以表现江南水乡和太湖流域风情风貌、具有鲜明时代感和艺术创新力的国画创作流派。其“新”表现为:其一,艺术宗旨新,区别于秉承君主意愿的宫廷画与限于仕者交游的文人画,意在激发大众的情感共鸣;其二,精神气象新,抒写积极向上、和谐健朗、生机勃发的时代风尚;其三,笔墨表现新,探寻符合现代人审美意趣的载体与图式; 其四,思想内涵新,激发读者的乡情乡恋乡忆乡愁;其五,人文情怀新,摒弃丑陋、颓废、扭曲的所谓“当代”“现代”表现和笔墨游戏,传递悦目赏心的美术关怀;其六,坚守传统新,崇尚状物表意、诗画合一的文化精粹和艺术修为。 (晚报记者 张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