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绳武堂前话梁溪"第三讲——云林丹青归故里

发布时间:Thu Jan 04 00:00:00 CST 2018| 作者:


地点:无锡钱钟书故居 时间:2018年1月4日

央视大型文博探索节目《国家宝藏》热播,九大国家级重点博物馆的大门被一一推开,国宝传奇身世揭晓。倷伲无锡博物院,位列全国藏画大馆行列,其“镇馆之宝”首推元代无锡籍画家倪瓒(号云林子)《苔痕树影图》,这件国宝从何而来?有何传奇身世?昨天,钱锺书故居抢救城史系列公益讲座“绳武堂前话梁溪”请来当事人,重现《苔痕树影图》还乡经过,无锡电视台《发现》栏目全程录制播放。

寻找:倪云林的故乡不能没有他的画

倪瓒(1301-1374)存世的画很少,据业内人士介绍,约四十余幅,而江苏目前仅有南京博物院藏《丛篁古木图》,还有就是无锡博物院藏《苔痕树影图》这两幅。见过倪瓒《苔痕树影图》真面目的人很少,而能完整说上其来龙去脉的人更是屈指可数。昨天,钱锺书故居邀请到原无锡市文化局局长杨德贤、原无锡市博物馆馆长陈瑞农,他们两位是当年经手这幅图回归无锡的当事人,他们的回忆为我们还原了一段历史。

时间回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倪云林的故乡没有倪云林的画,太遗憾了,要千方百计觅一幅。”1981年,杨德贤出任市文化局长后不久,市长马健对他说的这番话,杨德贤牢记在心,并视为交给他的一项艰巨任务。无锡是书画之乡,历代人才辈出,作为中国文人画的集大成者,倪瓒当属其中的佼佼者,他的山水画取材于山明水秀的江南风光,画面构图简洁,寥寥数笔,简中寓繁。洁癖成瘾的倪瓒将文人“逸气”发挥到了极致,其画风对后世绘画艺术影响很大。倪瓒的画传世数量很少,这也意味着要寻找倪瓒的画困难重重。

1983年底,著名画家黄胄到无锡做客,陈瑞农陪同,杨德贤前去太湖饭店小山宾馆看望。共进晚餐时,黄胄在席间提到了“元四家”之一的倪云林。杨德贤见缝插针地说,“黄老,可惜倪云林的家乡没有倪云林的画,我们真想觅一幅。”得知无锡不惜出重金欲求倪云林的画,黄胄感受到无锡对文博事业的重视,便提供线索,称无锡人不妨到北京去找你们无锡人,北京画院的画家周怀民有倪云林的画。在座的无锡人听后十分激动,连称一定去。

插曲:周怀民捐赠的倪氏画作有争议

1984年8月,杨德贤带领无锡市歌舞团到北京演出,抽空到周怀民家拜访。周怀民夫妇见到家乡来客很是热情,询问家乡的发展,关心老友的近况,还拿出自己的作品和收藏的墨宝给杨德贤欣赏。杨德贤觉得时机合适,便说出了受黄胄指点来寻画一事。周怀民好像早有准备,他嘿嘿一笑,对杨德贤说,无锡要觅倪云林的画,他早有耳闻,有人告诉他无锡准备出几万元购买。但他也老实告知杨德贤,他这幅倪云林的画,鉴赏家有争议。北京的鉴赏家认为是真迹,上海的鉴赏家则认为是赝品,故他不敢献。

周怀民跟杨德贤交了底,杨德贤随即打长途电话给无锡市领导汇报。杨德贤又一次来到周怀民的家并明确表示,即便是鉴赏家对倪云林的画有争议,无锡也要。经过和周怀民反复商量,始终心怀故土的周怀民不仅献出了那幅倪云林的画,而且把他数十年珍藏的70多幅古书画捐赠给了家乡,从宋人的《四喜图》到明四家、清四僧至近代大家的精构之作,可谓琳琅满目,价值连城,为无锡市博物馆迅速跻身全国藏画大馆行列做出了重要贡献。

陈瑞农回忆,当时经专家们慎重审定,还是认为周怀民捐赠的这幅倪云林的画,不是真迹,令人扼腕叹息。杨德贤心有不甘,遗憾之情一直记在心里。他和许多人商量,一定要设法觅一幅鉴赏家都无争议的倪云林的作品,甚至还设想出馆际交换、民间收购和动员捐献等几个方案。可是,想要觅得倪云林的真迹,谈何容易?

转机:扬州文物商店藏有倪云林真迹

转机出现了。1986年,由谢稚柳、启功、徐邦达等专家组成的全国书画专家鉴定组到无锡鉴定古书画,鉴定工作之余,陈瑞农跟同事们向专家提到,倪氏家乡无“倪画”之事,谢稚柳曾答应帮忙物色。1987年夏,全国书画鉴定组移师南京,扎营南京博物院,当时,由江苏省文化厅组织,全省的文物商店都拿出了“镇店之宝”参加了在南京的展览。全国书画鉴定组刚好对全省送来的书画藏品进行甄别。陈瑞农有幸参与期间,聆听了大师们的鉴定点评。

一日上午,专家们集中鉴定扬州方面送来的书画,一幅古代山水画慢慢铺开。这幅画画面灰暗、裱纸残缺,上面还有污迹和霉斑,字迹也多漫漶,品相不佳,但一股清幽萧散之气扑面而来,令人眼前一亮。谢稚柳、杨仁凯、刘九庵诸位先生仔细反复鉴定甄别后,认定此作为倪云林真迹,初步定名为《枯木竹石图》。谢稚柳宣布后,全体在场人员兴奋地击掌叫好。大家明白,在浩如烟海,品类繁杂的古字画中,能觅到一件国宝级的珍品,太难了。鉴定小组的工作历时八年,过目书画十多万件,在其工作总结中,专家将《苔痕树影图》的发现作为最重要的成果之一,足见其价值。

原来,这件倪画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由扬州文物商店收购于民间,一直深藏库内无人识,以为是赝品。陈瑞农记得很清楚,当时,谢稚柳评价这幅画为倪氏真迹,风格典型,水平很高,唯需要重新装裱。由于谢稚柳此前知道无锡苦觅倪画,便嘱咐陈瑞农赶紧上报此事。无锡市领导高度重视,由杨德贤与扬州方面直接沟通。杨德贤等人随即驱车到扬州拜访相关部门,反复和扬州文物商店沟通,原本无意让售的对方终于同意,但出价较高。杨德贤邀老市长马健亲自出面洽谈。出于兄弟城市之间的友谊考虑,双方认为倪云林的画还是珍藏在无锡较好。最终,扬州方面象征性地收取了5万元作为让售费。就这样,倪云林真迹回家了。

解读:倪瓒去世前两年的作品极珍贵

由于这幅画已历经数百年,画面模糊,裱纸残破,无锡就派人将其送至北京故宫博物院请专业人士重新揭裱(揭裱指的是已经装裱过的字画因年代久远,需要重新装裱的工序之一,即把画心由旧裱上揭下来,然后好重新装裱,技术复杂),使之焕然一新。在整理研究此画时,专家们觉得倪云林存世的作品题名为“枯木竹石图”的较多,且体现不出作品的主题。于是,陈瑞农依据作品题款的内容,将其重新命名为《苔痕树影图》。为使此画的鉴定意见更具权威性,1988年,陈瑞农专门邀请鉴定大师徐邦达来无锡,徐老鉴别后连声称赞:“此为倪作,真的无疑!”徐邦达的话让无锡人吃下一颗定心丸。

《苔痕树影图》现藏于无锡博物院,纸本、墨笔,纵95厘米,横32厘米,国家一级文物藏品。陈瑞农介绍,这幅画的画面极为简单,仅有高大的枯树两株,大石一块及青竹数丛。枯树高大挺拔,表现君子般坚贞高洁的品质;大石用侧锋,以平而毛涩之渴笔作折带皴,这是倪云林独到的皴法,表现出山石坚硬的质感;画幅上竹枝极细,似断还连,竹叶不多,清气逼人。整幅画用笔简逸,充满了画家的自我性灵。

画上,倪瓒以楷书自题云:“石涧苔痕雨过,竹荫树影云深。闻道安素斋中,能容狂客孤吟。十一月五日余遇牧轩于吴门客邸,求赠安素斋高士并赋。壬子倪瓒。”陈瑞农解读,壬子年即明洪武五年(1372年),倪云林时年72岁。倪云林1374年过世,这幅画是他去世前两年的作品,属其晚年之作。陈瑞农表示,《苔痕树影图》是件流传有序的作品,画幅上的印文表明,这幅画在明清之际多为行家所藏,此画还曾著录于明清古籍中。“倪云林在江阴染病去世,先葬江阴,后移葬无锡芙蓉山麓祖坟。600多年来,他的作品离散四方,离他最近的,是18公里外,现存于无锡博物院的《苔痕树影图》。”陈瑞农如是说。


 

本文网址: http://www.qzsgj.com/show.asp?id=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