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活动回顾|重温民俗,寻味端午
发布时间:Thu Jun 09 00:00:00 CST 2022| 作者:
端午是什么?端午,是妈妈亲手包的粽子,是孩子手臂上缠绕的五色丝线,是门前悬挂的艾草,是河川里竞渡的龙舟,是《楚辞》里的兰芷清芬,是流传千年的家国情怀。今年端午,让我们来到无锡博物院,在浓郁的节日氛围中,重拾民俗之乐、文化之美,寻味端午的温情。
五彩结缕——五彩线手链制作活动
“彩线轻缠红玉臂,小符斜挂绿云鬟。”五月天气炎热潮湿,疾病易于流行,因此,古人以五月为恶月。而红、绿、白、黄、黑的五色丝线不仅象征五行,也蕴藏着东南西北中五个方向的神力。古人认为将五色丝线佩戴在手腕上,可以祈求祛病强身,健康平安。
端午节这天,无锡博物院开展了“五彩结缕——五彩线手链制作”活动,重温端午民俗。在活动中,社教老师首先介绍了端午节系五彩线的起源及寓意,帮助大家更好地了解中国的传统民俗文化。接着,在社教老师的示范编织后,孩子们兴致勃勃地拿起五彩线,开始编织属于自己的端午手绳。以此来承袭古人纳福迎祥的美好愿望。同学们在感知、操作、思考的过程中,重温端午民俗,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
岁伴安康——艾草香包制作体验活动
佩香囊,是端午的传统习俗之一。根据《礼记》中的记载,早在汉代,人们就佩戴有装着中草药的香囊。从唐代开始,端午节佩戴或互赠香囊已然成为一种习俗。这一枚小巧的锦袋,不仅有辟邪驱瘟之意,又有衣襟点缀之用。
端午小长假的第二天,无锡博物院在一楼大厅开展了“岁伴安康——艾草香包制作”活动,带领现场参与的市民们缝制一枚艾草香囊。“缝制的时候可以采用平针法,如果想让针脚更细密,也可以用回针法。”在社教老师的细致讲解和家长的耐心帮助下,孩子们穿针引线,用一双巧手将四四方方的花布缝合成三角形香囊,并填充艾草,挂上装饰。每一枚香囊都蕴含了亲子互动的美好瞬间,大家在劳动实践的过程中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在艾草的清香里感受节日的气氛。
龙舟争渡——龙舟主题立体拼图体验活动
赛龙舟是端午节最著名的体育活动。春秋时期,江浙地区的百姓们就会在端午时赛龙舟,以此举行部落图腾祭祀的活动,祈求风调雨顺,无旱涝之灾。后因爱国诗人屈原于这一天投江逝世,人们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赛龙舟也成为了中国人民纪念屈原的传统节日习俗。唐宋以后,赛龙舟更是成为了一场从宫廷到市井的全民狂欢,北宋词人黄裳就留有“红旗高举,飞出深深杨柳渚。鼓击春雷,直破烟波远远回”的词句,描绘出了龙舟争渡的精彩场面。
清 徐扬《端午故事图册》观竞渡 故宫博物院藏
在博物院里不能赛龙舟,但我们可以通过一双巧手,制作一艘龙舟。6月5日,参加无锡博物院“龙舟争渡——龙舟主题立体拼图体验”活动的小朋友们就体验了一把小小造船师的乐趣。孩子们在老师和家长的帮助下,齐心协力,根据图纸将上百个木质小零件拼装成一个逼真的龙舟模型。在亲子互动的过程中,孩子们享受到了动手体验的成果和乐趣,度过了一个别样的端午假期。
- 上一篇: “依恋视角下的儿童发展”心理健康培训
- 下一篇: 锡博讲坛|“传统竹刻技法”讲座预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