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活动回顾|我和锡博有个“月”会
发布时间:Fri Sep 16 00:00:00 CST 2022| 作者: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之中,先秦已有“中秋夜迎寒”、“中秋献良裘”、“秋分夕月(拜月)”等活动。到了北宋,“中秋”正式成为节日并开始盛行,《东京梦华录》中有“中秋夜,贵家结饰台榭,民间争占酒楼玩月”的记载。到了明清时期,拜月、赏月的活动更具规模,每逢中秋圆月升起,人们将月饼、瓜果供于露天几案之上,拜月祈福。阖家团聚,人月两圆,构成了这个节日最美好的人间情味。
在这个传统又富有温情的节日里,无锡博物院为广大市民们准备了“花好月圆——通草花制作体验”、“蟾宫折桂——永生花团扇制作体验”、“玉兔游仙——小兔花灯制作体验”这三场精彩有趣的活动,并联合寻真文化举办“国风汉韵迎中秋”活动,和大家一起探寻传统节日风俗,触摸文化脉搏。
花好月圆——通草花制作体验活动
通草花是以盛产于云贵高原一带的通草为原料,经漂白、裱草片、染色、捏瓣、粘花、做叶、传杆等多道工艺流程制作而成的一种特色工艺品。在塑料制品大行其道的今天,仿真花对大家来说不过是稀松平常的摆设。但在人工合成材料匮乏的古代,要用质地类似的天然材料,经过全手工细腻的模拟自然界中的花卉,那可真是绝活儿了!
9月10日,当中秋节巧遇教师节,思念和感恩撞个满怀,无锡博物院邀请大家一起学习通草花这项传承千年的技艺,用亲手制作的一枝纸花感念师恩。
在社教老师的细致讲解下,孩子与家长默契配合,将通草纸剪出基本形状,再通过捏、捻、揉、压等几个步骤,赋予每个花瓣以灵动之姿。不一会,一朵朵玫瑰已经悄然绽放于大家的指尖,质地柔和色调优雅,可与真花媲美。每一朵“不谢之花”都蕴含着大家对团圆安康的期盼和对师恩如海的难忘,让我们一起来看看,一张纸在孩子们的巧手慧心中,是如何大放异彩的吧!
“国风汉韵”系列中秋雅集
在中国古代,中秋节与春节、清明、端午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古为“祭月拜月、庆祝丰收”的时刻。中国人把对生活的期盼寄寓其中,赋予中秋节“团圆”之意,是为寄托思念故乡,思亲之情,并将赏月、拜月、吃月饼、赏花灯等习俗,一直延续至今。
中秋节当天,无锡博物院联合寻真文化举办了“国风汉韵迎中秋”活动,为现场观众带了一场浪漫的“穿越之旅”。听一听丝竹管弦,品一品古今交融,身着汉服的“嫦娥小姐姐”带领观众们猜灯谜、投壶,共同制作一盏梦幻的中秋花灯。在体验传统民俗的同时,传递中秋这一古老节日中所蕴含的乡愁思念、文化传承与家国情怀。
蟾宫折桂——永生花团扇制作体验活动
“七宝画团扇,灿烂明月光。”团扇,又称宫扇、纨扇,是一种圆形有柄的扇子,它代表着团圆友善、吉祥如意。在古代,女子到了夏日时节都会持一柄团扇,既可摇动生风,又可用于遮面障羞,拂扫浮尘,驱赶蚊蚋,是须臾不可离手的凉友。而永生花又称为永不凋谢的鲜花,是把鲜花经过脱水、脱色、烘干、染色等一系列复杂工序加工而成的干花,象征着永恒。当永生花遇到古典团扇,又会产生什么样的美呢?9月11日下午,无锡博物院开展了“蟾宫折桂——永生花团扇制作体验活动”。社教老师向大家介绍了团扇的悠久历史和永生花的特点、寓意以及制作技巧,并示范如何摆放和粘贴的手法。孩子们从材料中挑选中意的干花,小心翼翼地放在绢扇上,摆出自己喜欢的图案造型,随后用胶水将花朵固定,拼贴出一面面或清新淡雅,或浓艳绚烂的永生花团扇。执扇轻摇,在清风徐来间感受传统文化,体验古典之美。
玉兔游仙——小兔花灯制作体验活动
传说中,月亮里有月宫,月宫里住着嫦娥,嫦娥身边有只小兔子,手拄着个捣药棍,倒腾着不老的仙药。每到中秋节,小兔子将不老仙药洒到兔子灯中,兔子灯所到之处就意味着吉祥和好运~
9月12日,无锡博物院开展了仪式感满满的“玉兔游仙——小兔花灯制作体验活动”。我们邀请了30组亲子家庭参与其中,家长和孩子们一起拼接骨架、制作灯身、裱糊花草纸。在大家的努力下,一只只憨态可掬的望月小兔陆陆续续成型,柔和的暖黄色灯光映衬着孩子们的笑脸,现场洋溢着节日的欢快与喜气。一盏盏灯笼犹如夜空中的繁星,凝聚成一片“星河”,与皓月相映成趣。
- 上一篇: 倒计时!揭秘“最无锡的展览”
- 下一篇: 凌峰革命文物入藏无锡博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