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活动回顾|国庆假期,我与锡博的限定回忆

发布时间:Sat Oct 08 00:00:00 CST 2022| 作者:


丹桂飘香迎金秋,满城最美中国红。在刚刚过去的十一黄金周里,无锡博物院推出了九场精心策划组织的文化活动,通过丰富有趣互动参与方式,带领大家在这个特殊的节日里致敬历史,增强爱国意识,体验和传承传统文化。在这个国庆节,孩子们和家长在无锡博物院里都收获了什么呢?接下来就请大家跟随我们的视频图文一起回顾一下吧~

红色印记——丝网印刷体验活动

丝网印刷最早起源于中国,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丝网印刷属于孔版印刷,印刷时通过刮板的挤压,使油墨通过图文部分的网孔转移到承印物上,形成与原稿一样的图文。在国庆节当天,无锡博物院举行了“红色印记——丝网印刷体验”活动,邀请大家利用丝网印刷技术为帆布包增色添彩。

社教老师首先为大家讲解了丝网印刷的历史、制作原理、制作方法,并演示了制作过程。同学们在仔细观察学习后,按照老师的指导亲自动手实践,通过调色、倒墨、刮印、风干等步骤,印刷出一件件精美的作品。“喜迎二十大”、“强富美高”等主题标语被印在了一个个帆布袋上,它们将跟随人们走遍大街小巷,成为一道道移动的红色风景线。同学们用专业的手法传递美好的愿望,表达共同的心声,让丝网印刷艺术与红色印记来一次亲密接触,在国庆假期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营造浓厚的节日氛围。

国风汉韵系列活动之“甲胄演武”

北宋著名学者张载有言曰:“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讲道义、重德行、勇担当,尊崇“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倡导“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底色,绵延至今仍熠熠生辉。古往今来,无数的炎黄子孙满怀家国大义,敢于担当,勇于奉献,让中华之魂生生不息。

10月1日下午,无锡博物院联合寻真文化举办了国风汉韵系列活动之“甲胄演武”。刀枪剑戟,金戈铁马,身披重甲的武士们冲锋格斗,铁甲与兵器撞击发出的金属声、盾牌打在甲胄上发出的闷响声不绝于耳。在活动现场,身着各式古代甲胄的同袍们以情景剧、武术表演、朗诵等丰富精彩的演出形式,再现了无锡县令王其勤抗倭、岳飞奋勇抗金等历史爱国典故,向观众展现中华儿女的家国情怀。我们在向“最可爱的人”致敬的同时,也号召大家把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家国情怀融入到新时代的奋斗召唤中,不负韶华,砥砺前行。

江山千里——微景观DIY体验活动

我们的祖国,领土广袤博大,山脉建构起大地骨骼,江河奔涌出血脉绵延。在这山川湖海之间,深藏着无数绝美的风景。在你心里,祖国最美的风景是什么呢?是大漠戈壁,还是明山秀水?是雪域高原,还是枕河人家?10月2日的“江山千里——微景观DIY体验活动”就邀请大家用手中的画笔,来描绘心目中最美的祖国。

一座小小的石质盆景假山,成为了孩子们的立体“画纸”,他们发挥想象,将心目中最美的山河盛景绘于其上。有的再现了王希孟笔下的青绿山水,有的“搬来”了高原之上的巍峨雪山,有的点染出春樱尽放的云蒸霞蔚……在一笔一画间,孩子们也将对祖国的热爱融汇其中,以独特的方式为祖国母亲庆生!

印福纳吉——雕版印刷体验活动

雕版印刷是最早在中国出现的印刷形式,有2000余年的历史,凝聚了中国造纸术、制墨术、雕刻术、摹拓术等几种传统工艺,为后来的活字印刷术奠定了基础,是世界现代印刷术的技术源头。

10月3日,无锡博物院于一楼大厅举行“印福纳吉——雕版印刷体验活动”,邀请观众们共同体验了雕版印刷技艺,拓印了一幅幅寓意美好的作品。在社教老师的指导下,大家用刻有生肖、花纹等内容的雕版进行翻印。上墨、覆纸、刷印、起纸、晾干,印刷步骤看似简单,实则需要足够的耐心和细心才能制作出线条清晰、着色均匀的作品。观众们反复尝试,压印出一幅幅吉祥图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现场的热闹景象吧!

秋意金蕊——菊花主题衍纸体验活动

10月4日,国庆小长假过半,我们迎来了重阳节!登高、辞青、佩茱萸、簪菊花,倷伲无锡宁在这天有着自己的仪式感。而无锡博物院的大厅,也给大家带来了别样的双节活动:秋意金蕊——菊花主题衍纸体验。

衍纸又称卷纸,发源于十八世纪的英国,它运用卷、捏、拼贴,将一张张平凡的纸条组合成形式多样的装饰品。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通过卷、捏、压、掐的方式,将薄纸条制作各种基础造型,然后利用这些基础的造型按照事先设计好的图纸底版制作出自己想要的作品。瞧,通过卷曲、弯曲、捏压,一朵朵菊花跃然纸上,惟妙惟肖、栩栩如生!大家以巧手慧心将秋天的美景融于纸上,为家人带来节日最美好的祝福。

瓷土生辉——宋式茶盏绘制体验活动

焚香、点茶、挂画、插画,这四般雅事是宋代文人的生活日常。尤其是点茶,穷尽风雅,又饶有趣味。宋人点茶不仅讲究茶汤要美如“疏星淡月”,所用器物更得是“大美之物”。因此宋代的茶盏不仅具有实用性,更注重美观,达到了功能与审美的高度统一。

在10月5日的“瓷土生辉——宋式茶盏绘制体验活动”中,社教老师立足宋代名窑茶盏,解读各式茶盏上的纹饰密码,帮助大家了解茶盏的历史和审美价值。随后,孩子们拿起画笔,在茶盏素坯上绘制出天马星空的图案,在体会陶瓷艺术魅力的同时,更直观地感受宋代茶文化的魅力,度过了一个别样的国庆假期。

秋兰为佩——香包制作体验活动

香包,一个布与线之间,以针为牵引,相互交缠,相融而生的艺术,有着新、奇、美、真的特点。如果说国画是纸面上的艺术,那么香包就是布帛上的艺术。香包制作和佩戴史至少可以上溯到战国时期,屈原《离骚》中有“扈江篱与辟芷兮,纫秋兰以为佩”的诗句,其中江离、辟芷、秋兰都是香草的名称。古人认为佩戴香包不仅有装饰、熏香的作用,也有趋吉辟邪的意义。

国庆长假的第六天,无锡博物院举办了“秋兰为佩——香包制作体验活动”,带领大家一起动手,制作一枚薰衣草香包。社教老师们详细讲解了材料的使用方法、注意事项,并邀请家长从旁协助,小朋友们个个信心满满地穿针引线,小心翼翼地填充薰衣草香料。有第一次拿针的, 针脚虽然歪歪扭扭,却也做得像模像样;也有心灵手巧的,还用彩珠、五彩绳对自己制作的香包进行了装饰,不一会儿,一个个散发着清香的小香包就缝制成功了!

小小香包似珍玩,托于掌中,玲珑可人;似真情,赠与佳人,两情相悦;似挚友,佩于身上,步步生香……

翰墨抒怀——书法体验活动

中国的书法艺术开始于汉字的产生阶段,历史悠久,从甲骨文、金文演变而为小篆、隶书,至东汉、魏、晋的草书、楷书、行书诸体,书法一直散发着独特的艺术魅力。书法在技法上讲究执笔、用笔、点画、结构、墨法、章法等,与中国传统绘画、篆刻关系密切,具有极高的审美意象。

在10月7日上午举行的“翰墨抒怀——书法体验活动”中,无锡博物院的社教老师们首先为大家介绍汉字的演变,并展示了正确的毛笔握笔姿势——“五指执笔法”。在老师的指导下,现场的小书法家们十分投入,凝精聚神地临摹着王羲之的《兰亭集序》。“石如飞白木如籀,写竹还应八法通。若也有人能会此,须知书画本来同。”孩子们在一笔一画的临帖中,感受行书字体优美的线条和提按顿挫的笔法,在书法艺术中温润美好心灵,涵养美学意识。

国风汉韵系列活动之“合二姓之好”

婚姻自古以来都是人生大事,不同于现代婚礼的白婚纱黑西装,古人们是怎么办婚礼的呢?根据《仪礼•士婚礼》记载,一场合乎礼法的婚姻,是由纳采、问名、纳吉、纳徵、请期、亲迎六项仪式为核心仪节的婚礼仪式组成的,其中最为热闹的就是结婚当日的亲迎礼了。10月7日下午,无锡博物院联合寻真汉服社,与大家一起梦回盛唐,欣赏一场精彩的唐制婚礼。

这场仪式感拉满的唐式婚礼展演复刻了唐代亲迎礼的各个环节,包括沃盥礼、却扇礼、同牢礼、合卺礼、结发礼等等。身着大红婚服的“新郎”玉树临风,青衣红衫的“新娘”风姿绰约,一颦一笑间再现了唐制婚礼的仪礼之美。除此之外,现场还有汉唐舞蹈、汉服走秀、投壶互动等精彩环节,这场沉浸式的穿越体验不仅传承了唐代婚俗,丰富了观众们的假期生活,也让大家感受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