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宝藏之二】元春水玉带扣:揭秘一道考古难题,馆藏国宝“身价”倍增
发布时间:Wed Aug 01 00:00:00 CST 2018| 作者:
吹气如兰可解带,不识腰间白玉牌。
今天介绍的一件国宝,与腰间的配饰有关。
都说“黄金有价玉无价”,无锡博物院藏元春水玉带扣,就是这样一件宝贝。
原本散落的带扣与带钩是如何联系上的?看似普通的春水玉带扣为何成为考古断代的标准器?原无锡市博物馆社教部负责人、现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徐琳,为你讲述国宝故事。
视频:https://v.qq.com/iframe/player.html?vid=o0755wy6mgg&tiny=0&auto=0
元“春水”玉带扣,1960年无锡市大浮乡尧歌里元代钱裕(1247-1320)墓出土,现藏于无锡博物院,国家一级文物。所谓“春水”,是指辽金元代的北方贵族在春季进行围猎之时,放海东青捕猎天鹅的场景。春水玉是以此为题材而创作的玉雕,标准的春水玉包含的元素比较全面,也有些则表现内容相对简化。
此件玉器由带扣和带钩两部分组成,“春水”玉带扣长8.3厘米,宽6.7厘米,厚2.2厘米。白玉质,玉质温润,因埋藏于地下长达600余年之久,故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整体呈椭圆形,中部微微凸起,底部有扁环衬托。
整块玉器以鹘攫天鹅为题材,镂空透雕四层纹饰,以水、荷、莲、芦苇、草卉为背景,卷曲的荷叶似随风摇曳,右下方的莲花正盛开,莲籽粒粒饱满。中间一只天鹅正张口嘶鸣,展翅潜入荷丛之中隐藏;上方为一只凌空欲扑的海东青鹘,细身长尾,体态矫健,正回首寻觅,伺机攫捕。图案的整体设计,表现出淳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情调;作者一反常见的“春水”玉鹘啄天鹅头颅的表现手法,采用鹘飞于荷上回首寻觅的瞬间,扩大了表现空间,极富艺术感染力。
带钩长7.4厘米,宽2厘米,高2.4厘米,白玉质,器身遍布土沁及灰斑。通体略呈琵琶状,钩头扁平宽,以阴刻荷花、莲蓬为饰,腹上镂雕荷莲水草纹,背部为一桥型纽,长方形孔。其工艺及风格与“春水”玉带扣基本一致。
从制作工艺来看,此件“春水”玉带钩佩共分四层,纹饰丰富,采用了浅雕、深雕、镂雕相结合的制作方法;以粗线条为主,动物羽毛、叶子脉络等刻以细阴线,而草卉等都以粗线条的深雕法琢制。玉器背部留有较明显的砣碾痕,棱角锋利,使线条更显质朴、硬朗、浑厚,给人以布局合理、匀称、毫不做作的感觉,是同类题材中的精品。 “春水”玉饰,设计之巧妙,雕刻之精细,堪称元代玉雕工艺中的精品。
环托高浮雕、镂雕的玉器很常见,包括文物商店、博物馆有很多这样的藏品,为什么无锡博物院的这件藏品这么“稀罕”?
答案在这里。这件藏品,不仅揭秘了环托高浮雕、镂雕玉器的源头,也是考古断代的标准器。它是全国唯一的一套完整出土的标准器。
传世品的鉴定很多是依靠考古出土品作为参照物,有了钱裕墓这个标准出来,才知道以前是这么一个用法,也就是源头在这。
这件宝物,现正在无锡博物院展出。感兴趣的话,不妨前去一睹真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