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在线研学 | 清光绪泥塑蟠桃会

发布时间:Fri Feb 21 00:00:00 CST 2020| 作者:


在这段特殊时期,为大家准备了无锡博物院的镇馆之宝《蟠桃会》,线上陪大家一起度过这段时间。

蜚声中外的惠山泥人,始于南朝,盛于明代,距今已有千余年历史。惠山泥人题材丰富,技艺精湛,惟妙惟肖,雅俗共赏。作品分为两大类:一类为“细货”,手捏泥人,构思巧妙,做工精细;另一类为“粗货”,是用泥人、石膏所制的工艺品,用模具刻制而成。本次线上小课堂,为大家介绍的就是“细货”《蟠桃会》。

清光绪泥塑蟠桃会,这件泥塑作品是无锡博物院镇馆之宝,通高85厘米,由清末民间艺人周阿生手塑,陈杏芳上彩,是国家二级文物。

(截自蟠桃会部分)

这件泥塑作品以王母娘娘过生日大开蟠桃会,邀群仙赴会庆贺为场景,非常契合寿诞喜庆的气氛,主题也迎合了慈禧太后喜欢看戏的癖好。泥塑的整体造型是座山,最上面是亭子,蓝顶红柱,亭子牌匾上写着“蟠桃会”三个字。亭子下方,24位神仙分四层站立,王母娘娘高坐亭内,位于最上层,南极仙翁和麻姑分站两侧。细细观看,每位神仙的表情与服饰都不一样,有的捧着仙桃,有的拿着荷花,个个表情生动,面带微笑,宛若缩小的真人,是不是惟妙惟肖!

关于蟠桃会的小故事,你知道吗?

清光绪十年十月初十,是慈禧太后的五十寿诞,全国各地官员都为送贺礼之事绞尽脑汁。当时的无锡县令别出心裁,呈送给慈禧太后一件名为“蟠桃会”的大型惠山泥塑作品。由于泥人“细货”制作工序复杂,且容易损坏,为防万一,当时民间艺人赶制了两件一模一样的“蟠桃会”,一件送往北京,一件留在无锡备用。岁月流转,入宫的那件现已不知去向,而这件备用的虽几经辗转,却保存完好,最终被无锡博物院收藏。

值得一提的是这件已有百岁高龄的“蟠桃会”,并未出现任何开裂与变形,依旧光鲜如初。这是为何呢?惠山泥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喻湘涟认为,这主要归功于独特的惠山黑泥。这种棕黑色的泥土埋在惠山东北坡山脚下离地面约一米以下的地方。过去,惠山脚下看守祠堂的祠丁挖出黑泥,用草包好放于祠堂,每天洒水,待一年后泥土的火气褪尽,再放到青石板上,用木榔头反复捶打,之后用手不断揉搓。加工后的黑泥质地细腻富于韧性,弯而不断,干而不裂,可塑性极强。给泥人上色使用的则是不会褪色的天然矿物颜料,彩绘师傅把矿石打碎磨匀和在牛皮胶里,用毛笔绘在泥人上。如此一来,能最大程度地使泥人“保鲜”,这也是把它列为镇馆之宝的原因之一。

在惠山泥人中,人们最熟悉,也最受老百姓喜爱的就是惠山大阿福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画笔给可爱的大阿福涂上喜欢的颜色吧(请各位家长下载填色卡,并打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