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文化场馆月|锡博八月活动早知道

发布时间:Fri Jul 24 00:00:00 CST 2020| 作者:


一、“三大课堂”

1.文博课堂:一镜知匠心——铜镜学习体验活动

远古时期,人们以水照面,待铜器发明以后,改以铜盆盛水鉴形照影。随着合金技术的出现,开启了使用铜和锡或银铅等制作铜镜的历史。铜镜,作为古人照容和装饰的一类常见器物,它所产生的时代背景、纹饰和制作工艺一直受到近现代学者们的广泛关注与研究。本次文博课堂将汉唐时期的铜镜作为主题,以讲述青铜器中常见铜镜的悠久历史为主要内容,从形制、图案、题材等方面分析了铜镜的艺术价值与历史内蕴,带领学生感受古人的美学艺术,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活动时间:8月8日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20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2.艺术课堂:陶冶生活,艺享人生――釉下彩体验活动

本期“陶冶生活,艺享人生”我们将带领大家体验釉下彩。釉下彩,是指在坯体干燥后,在表面用色料(例如氧化钴)画上各式图案,之后再淋上透明釉,即可进行釉烧,如我们所熟知的青花、釉里红等。釉下彩对于体验者来说,其烧制前后的色彩变化充满了“未知”,一起来体验下吧!

活动时间:8月15日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30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3.科学课堂:玩转实验——视觉暂留体验活动

视觉暂留现象,是指人眼在观赏景物时,光信号传入大脑神经,在光的作用结束后,视觉形象并不会立即消失,而会残留在视网膜上的现象。如今视觉暂留现象被广泛应用在电影、动画制作上。此次活动,我们将通过笼中鸟、费纳奇镜等一系列验证视觉暂留现象的实验,让学生认识与了解视觉暂留这一科学现象,并感知其在生活中的应用。

活动时间:8月22日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7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30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行走”系列研学旅行之“大运河上的课堂”

中国大运河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而拥有“运河绝版地”的无锡也有了首个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修复和改造,惠泽了百姓,延续了历史文脉,为无锡留下一份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无锡博物院以大运河无锡段为路线,开展“行走——大运河上的课堂研学活动”,依托无锡段古运河两岸的历史文化古迹,整合本地多个博物馆资源,以行船为载体,采用实地 实物博物馆启发式教学的方式 ,将抽象的历史概念用时间轴和实物串联,用半天的沉浸式体验学习让学生将运河文化“尽收囊中”,从而帮助学生了解历史知识,增长文化厚度,增强文化自信。

活动时间:8月5日9:30—15: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大运河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40人

活动费用:198元/每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三、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

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依托馆藏文物和标志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将文物与AR增强现实结合,将《元倪瓒苔痕树影图》《唐青玉人鹿图佩饰》《春秋吴王僚剑》《清光绪泥塑蟠桃会》的专业知识直观化、可视化呈现,在现实教育中叠加了数字信息,提升学生的认知和理解,沉浸式的教育寓教于乐,从而大幅度提升学生们的学习意愿、激发学习兴趣。

1.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之《元倪瓒苔痕树影图》

课程以元代著名画家倪瓒《苔痕树影图》为主题,从倪瓒所处的时代背景、倪瓒的性格、艺术追求到绘画技法等多个角度为学生介绍倪瓒的艺术特征,以基础临摹带领学生了解倪瓒的笔墨特征,从而领会中国画的艺术魅力。

活动时间:8月4日、8月11日(周二9: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30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2.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之《唐青玉人鹿图佩饰》

课程借助AR增强技术以唐代社会流行的道家思想为切入点,首先从青玉人鹿图佩饰上的人物与动物纹饰来分析“高士”形象流行的原因,然后引出玉所代表的美德。玉被认为有五种美德,实际上这些美德并不是特别直观,需要对玉德的物理特性进行剖析并举例进行延伸,帮助大家了解玉与德之间微妙的联系。

活动时间:8月5日、8月12日(周三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30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3.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之《春秋吴王僚剑》

吴王僚在位时间短暂,留下的文物不多,有铭文的更是凤毛麟角,故而无锡博物院所藏的这把吴王僚剑对于人们研究吴国历史与吴国青铜剑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我们借助AR技术,将藏品多维度呈现在学生面前,带领学生直观全面地了解此青铜剑的具体信息。

活动时间:8月6日、8月13日(周四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30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4.吴地文明AR系列课程之《清光绪泥塑蟠桃会》

巧手为泥,一抔土,一双手,塑就泥人传奇。地处中国大运河之畔的无锡惠山泥人,相传已有400年的历史。而《蟠桃会》又是泥人中的精品。提到蟠桃会,是不是想到了孙悟空大闹天宫的场景呢?那是谁制作了它?又是为什么它留在了无锡?这些问题我们会在活动中一一为大家解答。本课程我们将采用“互联网 ”的形式来认识和了解《蟠桃会》这件传奇文物,让青少年学生了解蟠桃会背后的非遗文化。

活动时间:8月7日、8月14日(周五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30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四、雏鹰小队系列活动

1.雏鹰小队之“活字墨谱”

活字印刷术是我国四大发明之一,是人类史上的创举,而铜活字印刷术又以无锡人最为擅长,明代时期的铜活字印刷在富庶的无锡得到发展且享誉世界,直至今日,无锡依然是我国著名的印刷之乡。“活字墨谱”活动通过带领学生了解无锡活字印刷的历史,学习活字印刷中排列与拓片的技术,帮助学生更好地感受活字印刷的魅力。

活动时间: 8月4日、8月11日、8月18日(周二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小学四年级至六年级30人(以小队形式报名,每小队不少于5人)

参与方式:电话报名 85727600


2.雏鹰小队之“泥塑雅韵”

惠山泥人是无锡传统文化的象征,其以做工精细,色彩绚丽,注重对人物性格、表情的塑造为特色,深受人们的喜爱。在惠山泥人的制作过程中,素有“三分塑七分彩”的说法,泥塑在上色时有很多规律和程序。“泥塑雅韵”结合馆藏泥塑精品,带领学生了解泥塑的渊源、惠山泥人的原料、彩绘特征……更能亲手体验泥塑浮雕的制作过程,真正理解传统文化的精髓。

活动时间:8月6日、8月13日、8月20日(周四9: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小学一年级至三年级30人(以小队形式报名,每小队不少于5人)

参与方式:电话报名85727600


3.雏鹰小队之“瓷土生辉”

陶瓷是中国的名片,是我国独特的文化遗产,以优美和润泽为世人所知,历经数千年,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审美,其工艺与发展历程是生活史,也是美学史。“瓷土生辉”立足于我院的瓷器藏品,带领学生了解中国陶瓷艺术特征与社会应用,并通过釉下彩绘体验帮助大家加深对陶瓷的理解和感悟。

活动时间:8月7日、8月14日(周五13: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初中(以小队形式报名,每小队不少于5人)

参与方式:电话报名85727600


五、研学实践活动

1、“紫砂一壶百味生”研学实践活动

紫砂壶是中国特有的手工制造陶土工艺品,其制作始于明朝正德年间。正是因为有了艺术性和实用性的完美结合,紫砂作品才这样珍贵,令人回味无穷。“紫砂一壶百味生”研学实践活动分为简单茶盏教学和进阶茶壶教学,带领学生了解紫砂泥料、紫砂壶成品的独特之处,通过掌握紫砂制作基本技法让学生品味宜兴紫砂在造型、用色等外在形象上的艺术内涵,体味活动中传达的意蕴。

活动时间: 8月5日、8月12日(周三9: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30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2、笔墨天工——中国画研学实践活动

“笔墨天工”从文房四宝——笔墨纸砚讲起,随着书画工具技术的发展和画家对书画不同层面的追求,中国画呈现出灿烂的历史。“笔墨天工”结合院藏书画作品,从多个角度分析与欣赏作品,帮助学生体会中国画的意境与审美格调,引导学生通过动手实践获得对书画知识的感性认识。

活动时间:8月7日、8月14日(周五9:3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社教体验区

活动对象:10周岁及以上未成年人30人

参与方式:微信报名


六、科普互动剧——小鱼找新家

本剧以婷婷与佳佳两位小朋友帮助一条求救的小鱼寻找新家为主线,一路上遇到龟婆婆、石头婆婆,并在她们的帮助下,最终寻找到新家园。本剧让小朋友了解水土流失的概念,学习环境保护的知识,了解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希望小朋友能从自身做起,成为一名环保小卫士。

活动时间:8月1日、8月4日、8月8日、8月15日、8月22日、8月29日14:00

活动地点:无锡博物院科技会堂

活动对象:不限

参与方式:现场参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