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迎十九大·文脉颂中华】江西省非遗保护出实招、有实效
发布时间:Fri Sep 29 11:34:04 CST 2017| 作者:
近年来,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方针的指导下,以全面宣传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非物质文化遗产法》为契机,全省文化部门依照“政府主导、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深入开展抢救性记录、保护、传承、传播等各项保护工作。2015年9月,我省颁布出台了《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条例》,对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与传播、区域与整体保护、合理利用和发展等进行了规范。在认真贯彻中央文件精神,总结江西非遗保护实践中的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2017年8月,我省印发了《江西省“十三五”时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工作方案》,江西省非遗保护工作迈上新台阶。社会参与,明确职责、形成合力,长远规划、分步实施,点面结合、讲求实效”的工作原则,深入开展抢救性记录、保护、传承、传播等各项保护工作。
推进项目保护,非遗四级名录体系日趋完善
江西省在非遗普查的基础上,建立了非遗四级名录体系,截至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70项,省级488项。2016年我省组织申报第五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进行评审,目前公示推荐项目73项,拟报省政府审批,一批具有保护价值的项目将列入我省非遗保护名录。各设区市和县(市、区)也建立了符合地方保护特色的名录体系。名录的建立是保护工作的重要抓手,有助于江西省非遗重点保护和传承工作长远发展,不断增强非遗项目的生命力。
加大非遗活态传承建设力度,传承活力不断加强
抓住非遗活态传承,扩大传承群体,以人为核心是非遗保护工作的关键。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32人,省级478人。为做好传承人保护与服务工作,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从2015年开始,省财政对省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每年拨付专项补助,用于传承人收徒授业。省文化厅制定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关爱工程方案》,通过定期走访慰问,关爱传承人生活、组织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体检,建立传承交流平台、培训传承人群等举措,提升传承人和民族民间艺术家对价值和自身健康的认知,并加大对青年传承人的认定,增加传承后劲,形成梯队保护。2015年,全省启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记录工作,通过制作传承人相关口述片、实践片、教学片、综述片,全面、真实、系统地记录代表性传承人掌握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和精湛技艺,“十三五”期间将我省现有国家级非遗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全部记录完成。
传承和保护队伍人才建设是做好非遗保护工作的重要保障。为此,我省开办了多种形式的传承人及非遗保护工作者培训工作。2016年、2017年,联合景德镇陶瓷大学举办了9期非遗传承人群“手工制瓷”培训班,完成近500余来自全国各地的陶瓷技艺手工业者的培训任务。通过组织研培,帮助非遗传承人群在秉承传统、不失其本的基础上,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的可持续发展。2017年,我省举办了非遗保护工作专业人员培训班和传承人培训班,有效提高了我省非遗保护工作整体水平。
2017年1月28日(大年初一)省非遗保护中心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抢救性记录工作执行团前往婺源县长径村开展婺源傩舞抢救性记录拍摄工作
拟定计划,加快我省传统工艺振兴
根据国务院办公厅下发《关于转发文化部等部门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的通知》(国办发〔2017〕25号)和文化部、工信部、财政部联合印发《关于印发<中国传统工艺振兴计划分工方案>的通知》(文非遗发〔2017〕21号),结合我省实际情况,拟定《江西省传统工艺振兴计划》,省文化厅、省工信委、省财政厅三家联合发文,以省政府办公厅的名义转发实施。立足赣鄱优秀传统文化,紧密围绕传统工艺振兴理念,提升设计与制作水平,培育赣鄱工匠和知名品牌,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传统工艺在社会发展中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
2006年,金星砚制作技艺被列入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鼓励社会各界参与非遗保护,拓展非遗事业建设新渠道
为发挥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提升国民素质、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作用,各级文化主管部门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研究基地、传承基地、传播基地评审工作。目前我省共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4家,省级20家,省级非遗研究基地9家,传承基地19家,传播基地10 家。各类基地建设充分发掘和合理利用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发挥了示范、带动作用,拓展社会各界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事业建设的渠道。
积极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进社区、进农村、进厂矿、进军营等活动,是宣传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载体。通过各类网站、公众媒体、宣传栏等文化载体和学校乡土教材,介绍非物质文化遗产基本知识;通过举办展览、演讲,成立传习讲堂和传习基地,邀请传承人与学者讲授非遗知识等形式,展示精彩多样的传统元素;通过互动性和趣味性,让民众积极参与,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各类活动的广泛开展提升了大众保护传统文化意识,同时也带动了家庭、社会等对共同的精神家园的认识和参与。通过政府兴办、民众自办、社会各界合作共建等方式,我省现有非遗专题展示馆、博物馆、传习所200余家,公开出版发行非遗图书、图典80余本,音像制品30余册。
我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景德镇古窑瓷厂
举办多种形式活动,非遗宣传展示交流活动亮点纷呈
举办丰富多彩的非遗宣传展示活动,对于扩大社会对非遗的认知和影响,提升全社会的非遗保护意识具有重要意义。选派项目参加世博会、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博览会、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深圳文博会、长江流域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展、湘赣鄂皖四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联展等展演,自办各类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展示、展览活动,集中展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取得的丰硕成果。以展览为契机,加强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深化合作,架起非遗与现代生活的桥梁,吸引了国内外友人对江西传统文化的关注。
2017年江西省文化和自然遗产日非物质文化遗产精品项目展演上的井冈山全堂狮灯
非遗整体性保护稳步推进,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走在全国前列
文化生态保护区是实行非遗整体性保护的一个重要举措,强调要见人、见物、见生活。我省现有国家级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2个:婺源·徽州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赣南客家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省级文化生态实验保护区2个:景德镇陶瓷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庐陵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在非遗整体性保护上走在全国前列。
婺源文化盛宴
- 上一篇: 无锡市美术馆
- 下一篇: 2017年度江西省数字图书馆推广工程第二期培训班在萍乡举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