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注册 搜索

活动回顾|博物馆里的别样中秋

发布时间:Sun Sep 26 00:00:00 CST 2021| 作者:


中 秋 节

“中秋”正式成为节日并开始盛行是在宋朝,宋太宗赵光义将中秋与新年、端午列为三大节日。南宋吴自牧的笔记《梦梁录》中也有“八月十五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的记载。自此,这个传统的日子,深深地融入了中华民族的血液之中。那宋朝时期,人们是如何过中秋的呢?在刚刚过去的中秋小长假里,无锡博物院精心准备了“纤云弄巧——发簪制作体验活动”、“华灯伴月——花灯制作体验活动”这两场文化盛宴,带领大家一起回味古人的中秋佳节!

纤云弄巧——发簪制作体验活动

中国古代首饰潮流榜的榜首,非簪钗莫属。早在新石期时代,簪的前身“笄”就已经是古人日常使用的束发工具了。进入封建社会,“女子十有五年而笄”,插笄更是成为女子成年的标志。随着生产力的发展,金银玉石、翠羽鲜花点缀而成的簪钗,成为了古代女子发髻间最亮眼的一道风景。

9月20日,我们邀请古风爱好者们一起亲手制作一支发簪。在老师的指导下,大家很快学会了如何用金属丝缠绕制作花瓣和花蕊的方法,再用琉璃花瓣和珍珠镶嵌点缀,一支精巧雅致的发簪便于手中悄然绽放。可别小看这一缠一绕,看似简单却也考验人的耐心和细心,如何搭配取舍,如何整理造型都需要费一番心思。明月清晖,宝髻瑶簪,当我们把亲手制作做的发簪插于鬓发间时,点染出的,是一个充满东方古典神韵的别样中秋。


华灯伴月——花灯制作体验活动

赏玩花灯,是中秋节传统的习俗之一。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在中秋节当天,无博物院也开展了“华灯伴月——花灯制作体验活动”。现场30组亲子家庭一起制作了一盏属于自己的花草纸灯笼。孩子们在家长的协助下,将花灯片片拼接完整。每一盏花草灯都有其独特的图纹,纸张精粝,纹路起伏,呈现出特有的古朴之美。将其横挂在短杆上,打开灯串,彩光透过宣纸闪耀,汇聚成璀璨星河。在这个浪漫唯美的中秋夜,手持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耍,定能为中秋增添一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