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艺术展》 即将亮相无锡博物院
发布时间:Sun Sep 26 00:00:00 CST 2021| 作者:
《初音——世界口弦文化艺术展》即将于9月30日在中国传统音乐重镇无锡拉开帷幕,该展由中国民族博物馆和无锡博物院联合主办,并于24日在无锡博物院先行举办线下开幕式及学术沙龙。主办方特别邀请了来自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上海音乐学院、云南师范大学、中国民族博物馆、哈尔滨音乐博物馆等数十家高校与科研机构的代表参加。著名书画家范曾为展览题名“初音”,著名歌唱家、书法家胡松华题写“初音天籁”致贺。
无锡博物院党总支书记、院长肖炜在线下开幕式致辞说:口弦,产生于人类的幼年时代。它是音乐这个人类圣婴初生时发出的第一声啼鸣;它是音乐这轮太阳从东海中跃出时透出的第一道光亮。这个展览,通过静态的口弦文物展览和动态的数字展演的完美结合,对口弦这一音乐文化的“活化石”进行了全新又深入的文化解构。
受中国民族博物馆党委书记、馆长顾群和党委副书记张继康委托,中国民族博物馆非遗部主任覃代伦研究员致辞。他说:“音乐是全世界通用的语言。音乐无国界,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音乐文明因多元而互鉴,因互鉴而交流,因交流而多彩。让我们从50多个国家和地区,100余个民族,157件套的小小口弦开始,讲好中华民族共同体的故事,讲好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故事,讲好人类文明互鉴的故事,在世界口弦乐坛发出我们自己的声音!”
在随后举行的学术沙龙上,中国博物馆协会乐器专委会秘书长、湖北省考古研究所张翔研究员从音乐考古学的视角,谈到陕西榆林石卯皇台遗址出土的21枚骨质古簧与本次展出的西汉铁质一体簧的历史渊源关系,从《世本》所载“女娲之簧”到《诗经·小雅·鹿鸣》所吟的“吹笙鼓簧”与现代次生态口弦的文化基因传承关系。中国传统音乐学会会长、上海音乐学院萧梅教授认为这个展览是在世界音乐文化背景下具有国际大视野和全新审美体验的精彩展览,对中国民族乐器史和中国民族乐器志两大研究具有举旗定向的指导意义。云南师范大学杨琛副教授从西南少数民族管弦乐器研究的视角切入,谈到中国境内38个民族口弦技艺传承、研究和制作运用的必要性和紧迫性。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云南丽江市文化馆副馆长马国国女士艺在人身,艺随人走,一个人,一口琴,不远千里从丽江来到无锡,现场演奏了三首彝族的口弦曲,让人们走进彝族神奇美妙的音乐世界。
据本展策展人中国民族博物馆馆员苗滟女士介绍,展览将于9月30日正式开展,展期持续至2021年12月19日。
- 上一篇: 我馆举办艺术沙龙创作交流活动
- 下一篇: 活动回顾|博物馆里的别样中秋